《愚公移山圖》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意昂体育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意昂体育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復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𓀆。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臥,高天淡遠👨🦳3️⃣,翠葉修篁。
在繪畫筆法和色彩方面,這幅畫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傳統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運用於人物外形輪廓、衣紋處理和樹草等植物的表現上❣️,而西方傳統繪畫強調的透視關系🧑🏼🚀、解剖比例🎛、明暗關系等🏄♂️,在構圖、人物動態、肌肉表現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並直接用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意昂体育的首創,也是這幅作品另一頗為獨特之處🏋🏽♂️🧚🏻♂️。可以說,意昂体育在這幅作品中將中西兩大傳統技法有機地融會貫通成一體,獨創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